问茶,我在路上
作者:净清和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去江南?江南的春,在乱花深处鸟声中,问茶的路,于阳崖阴林清茗里。
四月的西湖,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烟雨清波里,如画的西子湖,是静清和龙井问茶的驿站,是一个必来可以不游,但不能不驻足小坐的所在,长亭边,断桥上,雷峰塔下,灵隐寺中,虎跑泉边,翁家山畔,静清和寻紫觅红,踏遍青山,只为龙井的香醇味甜。西湖龙井的色清味甘,与他山异,异就异在西湖的春山苍苍、钱塘的春水漾漾,还有呢?苏轼、林逋、白居易、苏小小、辩才、弘一的文脉诗魂,穿过千山晕碧、翠幕烟绡,在潋滟春光里的低吟浅唱,熏染富足了龙井茶的芬芳。
黄昏飘起柔若细丝的雨,雨中的西湖,烟波浩渺,云蒸雾润,山色空蒙雨亦奇。行至柳浪闻莺处,静清和避雨恒庐吃茶,主人姚琼瀹泡当家熟普积香,水厚汤滑,糯米香醇;另一款05年的昔归古树,兰香细幽,入口甜甜的软,茶馆内的炉火汤红,照映着古老沉静的花格窗棂,窗外翠竹摇曳,如墨痕影窗,雨打芭蕉落庭闲,一汀烟雨杏花寒。西子湖畔的雨夜萧萧,与一二知己共饮,茗品细细,香长味永,心下快活自省,口不能言,妙处难与君说。
问茶湖州,约大茶兄、沁慧吃茶。同奔安吉,雨雾中溪龙白茶园采风,眼底茶芽清灵,湿粘露珠,金黄嫩白的叶片上,叶脉如翡翠翠根渐变散布,芽翠如花,叶白如玉,美轮美奂,金玉不足以喻其质。放眼远处,娇黄的油菜簇簇花开,鲜靓的彩照眼明;雾霭中隐着连绵起伏的山峦,有几枝水红桃花掩映,如吴昌硕笔墨下洇湿的丹青写意,凝重野逸中揉着清丽。茶山竹林,墨痕深处,是吴老熟悉的故乡行迹。离开茶山访大锁,品天目御白、明前白茶,杯中茶舞妙曼,口里香细清甜,明前安吉白茶特有的兰蕙香、鲜爽香,常让静清和联想到深山的淡竹掩雪,幽谷里的竹影娑婆。
湖州的晚上,吃茶瑞福祥,先品于大佛寺开光的明前龙井,甜润可人,后品店主小汝亲手炒制的玉玲珑,清香异常。玉玲珑采自霞雾山的白茶,传统手工杀青,形卷如螺,白中闪青,兰香幽芬。茶叙中,望着小汝烫起水泡的掌面,灿然如花的笑靥,静清和心中微微震颤,茶的苦,是制茶师傅的颠簸劳顿;茶的甜,是一锅茶玉成后盈盈的笑颜。一道足火武夷水仙收尾,暖胃驱寒后,告别小汝,获赠一罐霞雾玉玲珑,静清和拿在手里,沉甸在心,这是一款适合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松月下,慢慢细品的佳茗。
一个大茶,半部茶经。告别大茶,和大茶有谈不完的题话。湖州的深夜,静清和入睡艰难,思索《茶经》,一个“精”字,贯穿《茶经》的主题,一个“俭”字,形成茶道的思想核心。陆羽《茶经》开篇就强调了“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想到近日舆论热议关于茶的农残问题,应理性面对,不能因噎废食,更没有理由去埋怨茶农。静清和常告茶友,少饮茶,品好茶,谷雨前的茶,气温低,生长慢,品质好,基本不存在虫害。不用灭虫,就不会存在农药残留问题。只有夏秋之茶,高温虫害孳生频繁,若要采茶,像夏秋观音茶类,不施药杀菌灭虫,是不可能的。只有少买或不买劣茶,没有了市场需求,劣茶才能停止生产。春茶量少,价格较高,若总想以低廉的价格,去购买不负责任商家的茶,怎能会避的开农残呢?不要让自己的行为,助纣为虐,抵制劣茶今日始,方利己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