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心茶房品径山
文/禅客
很长时间都未与友人再外面的所谓茶秀喝茶了。西安城里的茶锈之多,何止几百家?而真正做茶生意者有几?多的是借茶之名,行声色犬马之事。正如时下的某些文化名人,谈禅写书,以青年导师自居,其实骨子里不过是那种“东家食,西家宿”的货色。大约几个月前,听朋友说城南有家“素心茶房”,环境不俗,其主人是位佛家弟子,颇有才气,云云。我只是姑妄听之,不以为然。 忽一日,应冷香斋主人之约,到“素心”喝了一会茶,才讶异在小寨这片红尘万丈的闹市街头,竟隐身着如此一隅清凉世界。一时间,竟有相识恨晚之感了。
那天,在七月流火的炎日下,在小寨西路找了几个来回才找到“素心”。门面不大,简朴无华。进的门来,首先看到的是墙上挂着的一串串刻着心经的老屋顶上的灰瓦,似上天雨花,烂漫一墙。拾阶而上,犹如仄仄的山径,过一小石潭,水浅石清,凉意顿生。石上有字,看不甚明。转身即二楼,也是“素心”的大厅。迎客的是清一色的身着衲衣的佛弟子。泥墙素壁,不作雕饰,梁拄栏架,台几椅凳,及瓦盆作的灯罩,无不素简朴拙,透着一股古韵。显斯出主人的独具匠心与不俗的品位。一回首,见吧台一角,有一木制小亭,悬空而置,仿佛天半飞来。不知何故,少年时读过的李白的两句诗:“相看两不厌,独有敬亭山”,突然冒了出来。莫非这是诗仙当年在敬亭山憩息过的小亭?
冷香斋主人尚未到,正好借此时间品读墙上的书画。作品大多出自“素心”的主人法清之手。文人写意,虽说不能与名家同日而语,但潇洒出尘,自有一种清新天然的逸趣。尤其是画上的题诗:“一江明月半船书”,“净土在心不在山”,品后顿觉心灯澄明。
稍迟,冷香斋主人来到,随后的是主人法清。法清请我们移坐到大厅一角的禅床上喝茶。由“素心”的一位茶艺师泡了一壶岩茶。大概是敬茶之心不够,茶味一般。几水一过,冷香斋主从包里取出他特意带来得一小罐茶,但见其条索纤柔微曲带毫,其色翠中见碧,其香清幽如兰。询问之下,方知是名闻天下的“径山茶”。
对于绿茶,我知之甚少,看书倒是知道了几种茶名,而喝过的只有龙井,碧螺春,喝的最多的是午子仙毫。对于“径山”,向往已久。知道径山诗就是今天日本茶道,禅宗的祖庭。不想今日能在此得偿夙愿,一品珍味,真有种今夕何夕之感了。
冷香斋主向来做事认真,严守法度。看他置具,涤器,温杯一丝不苟,法象庄严。接下来,出茶,入盏,冲水,出汤,礼佛,有条不紊。一番程序结束,我等俗子才得以领尝珍茗佳味。只见盏中汤色清亮,泛起一片浅碧色,让人想见江南的好山好水。细味茶香,幽幽柔柔,丝丝缕缕,似有还无,如幻如影,好比坡仙泛舟赤壁时的月下萧声,又觉得老杜的诗句:“嫩蕊商量细细开”正写尽了着茶的灵气。汤未入口,已使人心醉神驰了。轻呷一口,立觉鲜爽生津,回味甘甜。冷香斋主问:“如何?”答曰:“佳则佳矣,汤味似薄?”冷香斋主云:“江南绿茶多如此,一般仅两水即换茶,此茶冲水可至三道”。三水饮毕,冷香斋主收拾茶具,说其有事先告辞。我亦随之谢过法清来到楼下。
街上的太阳已西,而蒸热更甚。匆匆的行人似更多了,来来往往,如过江之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