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张天福,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特别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等方面有很大成绩,对福建省茶叶的恢复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晚年致力于审评技术的传授和茶文化的倡导。
人物生平:
张天福,1910年8月18日出生于上海名医世家。父亲张绍尧擅长内外科,母亲刘贞清,刘贞清精于妇产科。1911年,一家三口迁回故土福州,开办了遂生堂西医局。张天福1916-1922年就读于福州宫巷私立塾本小学,1923-1927年就读于福州格致中学,1928年转学于上海持志中学。中学毕业后,张天福面临上什么样的大学这一人生择业的关键一步。作为名医世家的独生子,父母希望他能够继承祖业,攻读医学,成为一名医生。但他想到祖国农业落后,人民缺衣少吃,又看到家乡——福建三大特产之一的茶叶衰败不堪,就和几个同学决心报考农业学校,为振兴祖国的农茶业出力。张天福于1929年先在福建协和大学修完一年的基础课程,旋即于1930年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32年毕业时,张天福获农学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张天福回归故里,应福建协和大学校长林景润之聘任,任生物系助教。他除积极参加建立实习农场,为筹办农学院系创造条件外,还大量搜集并研读有关茶叶资料。1934年6月,张天福获福建协和大学资助,东渡日本,并转道台湾实地考察茶业。1935年,他再次赴台湾考察茶叶生产情况。1935年8月,张天福到福安县创办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和福安茶叶改良 场,任校长兼场长。1939年,因抗日战争学校与茶场分别内迁连城和崇安(现武夷山市)。1940——1942年,张天福在崇安创办福建示范茶厂,任厂长兼苏皖技艺专科学校副教授。1942——1946年,他回到协和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兼该校附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校长。1946——1949年,张天福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兼崇安茶叶试验场场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天福先在崇安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实业厅崇安茶厂厂长,后调中国茶叶公司任技术科长,1952年调任福建省农业厅茶叶改进处、特产处任茶叶科长、副处长,享受教授级待遇。1957年张天福被错划为“右派”,1980年平反 。退休后的1982年,张天福受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任技术顾问,主持省重点攻关课题研究。他先后被选为福建省政协第一、第四届委员、第五届常委。1990年后,张天福虽年届八旬,但仍积极宣传中国茶文化,参加优质茶评比、茶王赛等茶事活动,为推动茶叶发展,不懈努力。
人物简历:
1910年8月18日 生于上海
1911年,一家三口迁回故土福州
1916-1922年就读于福州宫巷私立塾本小学
1923-1927年就读于福州格致中学
1928年转学于上海持志中学
1929—1930年 在福建协和大学学习,并毕业
1930—1932年 福建协和大学助教
1934—1935年 赴日本与中国台湾省考察茶业 张天福
1935—1939年 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校 兼福建省建设厅福安茶叶改良场场长
1940—1942年 福建示范茶厂厂长兼苏皖技艺专科学校副教授
1942—1946年 福建协和大学副教授、教授兼附属高级职业学院校长
1949—1950年 福建省人民政府农业厅崇安茶厂厂长
1950—1952年 中国茶叶公司福建省公司技术科长
1952—1950年 福建省农业厅茶叶改进处、特产处茶叶科科长、副处长、享受教授级待遇
1956—1957年 福建省茶叶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
1980—1981年 退休、因病修养
1982—1989年 福建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技术顾问,主持乌龙茶作青工艺与设备研究
1989—至今 福建省茶叶学会名誉会长
创办茶校和改良场:
立志献身茶业的张天福认为:除了自己认真学习科学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外,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培养自己的人才,走科教强业之路。为此,他自大学毕业被聘任为福建协和大学助教之时起便利用教科书备课的机会收集有关茶业资料,编写茶树栽培、茶叶制造等教材,并取得校方资助,转道 台湾实地考察茶业。此外,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写了《台湾之茶叶》考察报告,并决心创办福建第一所茶校和茶业改良场。
1935年8月,经多方努力,取得福建省教育厅和建设厅支持,在福安县城关和社口乡分别创办“福建省立福安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当时只设茶科,1937年扩建高中部,设农茶两科,改称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和“福建省建设厅福安茶业改良场“,张天福任校长兼场长。从此,福建有了现代茶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学校的老师既是教师又是茶场的科研人员;茶场既搞科研又是学生实习、劳动的基地。场校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人才和改进技术相辅而行。茶业科教相结合,至今仍不失为办好教育的一条好经验。
场、校开办初期,张天福广集人才,如庄晚芳教授、李联标研究员等人都是当时被邀参加科研、教学的骨干,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培养出福建省第一批茶业专业人才。像当今台湾大学教授、原台湾茶叶改良场场长吴振铎教授就是其中一个。
茶场开创伊始,张天福有感于制茶工艺的落后和制茶工人劳动的艰辛,克服重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于1936年从日本引进萎调机、揉捻机、解块机、干燥机等全套制造红茶的机械设备,使福建制茶业由人工制茶过度到机械制茶。
1940年,由福建省政府于中国茶叶公司联合在崇安创办“福建示范茶厂”,任命张天福为厂长、负责筹建工作。经过艰辛努力,开辟茶园200多公顷,建机械初精制等工场,并开展茶叶品种、栽培采制等试验研究和茶区调查及技术推广工作、统辖全省茶业各分厂和制茶所,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茶叶生产、科研、推广、销售相结合的单位。1942年,由于各方面基础较好、条件优越,被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改办所属的全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在筹建“福建示范茶厂”过程中,张天福仍部忘茶业教育。1941年,他利用示范茶厂的设备和人才,建立“崇安县立初级茶业学校”,由他兼任校长,培养茶业人才。可惜,1942年随示范茶厂的改办而停办。
为福建茶业做出的贡献:
1942—1946年,张天福又一次应聘到福建协和大学任教,他仍利用教学机会,积极收集茶叶资料,编写教材,搞好茶业教学工作。1946年后,他又回到崇安接收全国茶叶研究所,成立农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崇安茶叶试验场,继续从事茶业科研,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张天福调到福州,先后在中茶福建省公司和省农厅工作,他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全省茶叶收购、生产、科研等工作,积极培训茶叶收购、生产和科研人员,建立机械制茶厂,设置茶叶收购网点,制定合理的收购样价和评茶计价的方法,指导茶类改制(20世纪50年代初,为适应外销需要把全省大部分绿茶改为红茶),筹建全省2个地区茶叶指导所、16个县茶叶指导站和2个茶叶试验场的机构设置、人才配备,促进全省茶叶产销由混乱逐步走向由序发展。1953年,他改进由 他早年设计的“九一八”揉茶机为“五三式”、“五四式”揉茶机,分别推广适应于红茶、绿茶区,又设计推广了绿茶三锅连续杀青机,大大减轻了制茶工艺中的揉茶和杀青劳动强度。同时,还总结了经验、试验、示范、推广茶树无性繁殖——茶树短穗扦插法的经验,大力推广茶树良种。1954年亲自赴崇安蹲点,指导 创办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机耕茶场——崇安茶场,为促进福建茶叶发展做出贡献。 1957年,张天福被错划为“右派”,直到1980年平反。在这23年中,他坚守在茶叶生产的岗位上,几乎走遍福建全省所有的茶区,写下了大量很有价值的总结、研究和考证等资料,如《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龙岩斜背茶调查》、《闽西山调查茶》、《福建茶史考》等等。1961年他母亲在福州病故,当时他在崇安研究揉茶机棱骨形状和包揉处理对武夷岩茶外形的影响,无法为母亲侍奉送终。他还反复总结、指导对开辟山地茶园非常有价值的“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他在下放寿宁县龙虎山茶场期间,带领职工和知识青年推广科技成果,改造低产茶园,建立丰产茶园,培养职工,改进制茶工艺,使该场茶叶单产、质量、售价名列全地第一。 1980年,当时已70岁高龄的张天福深感年纪不饶人,这时间更宝贵,写了一幅“时间就是生命,知识就是力量”的对联挂在书房里,时刻勉励自己,抓紧时间做更多有益于茶业事业的事。他不顾妻儿的劝阻,只身前往福安社口,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当顾问。他把几十年来收集珍存的几百册茶叶书籍、资料和标本,全部献给该所。他带领科研人员主持省的重点攻关课题——“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在通过技术鉴定之后,有从闽东转战到闽南,深入到乌龙茶主产区——安溪县芦田茶场进行课题试验,分析和研究了几千个数据,取得了成功,解决了乌龙茶品质最关键的 “做青”工序难题,首次实现人工控制气候条件下进行乌龙茶“做青”工艺,对稳定和提高乌龙茶品质取得进展。该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期间,他还主持编写了具有福建特色的《福建乌龙茶》专著,并容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对进一步宣传福建乌龙茶起了推动作用。 张天福在被选为福建省第一、第四届政协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委期间,为加快发展福建茶叶,先后在政协各次会议上写了八次“兴茶论证”的提案,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重视、采用。 20世纪90年代后,已进入耄耋之年的张天福,仍然坚持参加各项茶事活动。
倡导中国茶文化:
今年已92岁高龄的张天福,依然精力旺盛。他的养身健体之道就是饮茶。他说“茶是万病之药”,一天也离不开它。他极力推崇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宝贵财富——中国茶文化,也高度评价福建茶叶从唐宋以来对发展中国茶文化所作的重要贡献 。他说:随着中华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日本形成了“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新加坡形成了“和、爱、谦、静”的新加坡茶艺;我国台湾省也有“和、敬、恰、真”的台湾茶艺。他认为,这些都不能完整的体现茶文化精神。他主张综合中国茶圣——唐朝陆羽《茶经》所提的:“茶最益精行俭德之人”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所提的“致清导和”、“韵高致静”,提出以“俭、清、和、静”为内涵的中国茶礼。他说:俭就是勤俭朴素,清就是清正廉明,和就是和衷共济,静就是宁静致远,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从唐宋以来所提倡的高尚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 张天福不但倡导中国茶礼,而且身体力行。他倡导、宣传、组织、协办以宣传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茶人之家”、“茶艺馆”、“茶苑”等等,为人们提供一个安静祥和的空间,艺、以清香的茶叶、优雅的琴声、高雅的茶艺表演,让许许多多的茶人、茶友以及茶叶爱好者聚会在一起品茗叙旧,交流心得体会。 张天福精于茶道,更精于茶叶评审。他不计其数地被聘请担任全国、全省各种优质茶、名优茶鉴评会主评。既为他施展特殊专长提供演示机会,又通过这种活动传授技艺、培养年轻一代。他评茶精密细致,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其准确率是惊人的,凡审评有争议的,都由他一锤定音。有一次在安溪“茶王赛”的评审中,有两号参赛的茶叶,色、香、味、形均无二致,他断言这是统一号品种的茶叶,经过检查落实:当事者为了希望多一次获奖的机会而把它分做两号参评。秘密揭开,举座皆惊,人们交口称赞他他的评审技艺的高超与无克争辩的权威性。在广州一次由他主评的“茶王”拍卖会上,福建安溪“铁观音茶王”0.5千克拍卖17万元、“毛蟹茶王“0.5千克8.2万元,又一次在上海主评的“铁观音茶王”0.5千克拍卖20万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乌龙茶声誉。 时至今天,张天福仍然坚持养成的良好习惯,黎明即起,清茶一杯,晨练“国粹”,再听一段新闻广播或浏览报纸,接着进早膳,然后又迈着矫健的步伐投入新一天的各项茶事活动。
主要论著:
1 张天福.台湾之茶业.台湾实业考察团.福建省农业厅印,单行本,1934
2 张天福.改良福建茶业与职业教育的实施.福安农校校刊,1937,1(2):2~6
3 张天福.“918”揉茶机的结构与用法.协大农报,1945,7(1):41~ 43
4 张天福.我国战后茶业建设.福建邵武明志学社丛书,1945.
5 张天福.大力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福建农业通讯,1955,5(14):13~16 6 张天福.影响茶树种植距离的因素.茶叶通讯,1964(2):67~73
7 张天福.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茶叶科学,1965,6(2):72~74
8 张天福.摊凉在毛茶烘干过程中对提高品质降低成本的作用.茶叶科技简报,1977(3):9~10
9 张天福.福建茶史考.茶叶科学简报,1978(2):15~18
10 张天福.关于提高乌龙茶品质的建议.茶叶科学简报,1983(1):2~3
11 张天福.立足改革,开创我省茉莉花茶花色.茶叶科学简报,1983(2):2~3 12 张天福.关于福建制茶机械改革的意见.茶叶科学简报,1983(3):1~3 13 张天福.乌龙茶与健康.见,浙江省茶叶学会等合编.茶叶与健康文化学术研究会论文集.1983:47~50
14 张天福.花茶陈坯问题的商榷.茶叶科学简报.1984(2):6~7
15 张天福.乌龙茶的评审。茶叶科学简报,1984(4):2~4
16 张天福.发展名优茶,重在创优质。茶叶科学简报,
17 张天福.乌龙茶做青工艺的研究,茶叶科学简报,1989(3): 20~25
18 张天福.戈佩员,郑乃辉等。福建乌龙茶。福州:福建科学出版社,1990 19 张天福.焦海冕,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中间试验报告。茶叶科学简报,1990(1):1~4
20 张天福.茶叶品种与制茶工艺对乌龙茶品质风格的影响。福建茶叶,1994(3):5~7